影—卫冰
藏东明珠的焕新密码:昌都五大片区拆迁改造的民生答卷
清晨的昌都市卡若区夏通街,挖掘机的轰鸣与居民的谈笑声交织成独特的城市晨曲。这片曾因道路逼仄、管线老化让居民发愁的棚户区,如今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蜕变——新的柏油路基正在铺设,地下管网有序延伸,藏东明珠的城市更新画卷正从这里徐徐展开。2024年底启动的主城区五大片区拆迁改造,不仅是昌都破解城市发展瓶颈的关键举措,更是一份写满民生温度的实践答卷。
此次拆迁改造聚焦四川桥、帮达街、夏通街、马草坝、嘎东街五大核心片区,总投资达6.96亿元,通过"微改造+民房翻建"的创新模式,精准破解棚户区配套滞后、交通拥堵、雨污混流等民生痛点。与传统大规模拆迁不同,昌都的改造始终坚守"留住烟火气"的底线,在拆建之间找到城市发展与民生需求的平衡点。
各片区的拆迁改造进度虽有差异,却都透着"绣花功夫"的精细。率先启动的四川桥片区自2024年9月开工以来,已完成四分之一工程量,总投资8778.53万元的配套项目正稳步推进。"这里将新建一栋立体停车楼,能提供200个车位,周边居民'停车难'的问题很快就能缓解。"卡若区住建局项目办主任李思洁的介绍,让周边商户充满期待。作为进展最快的区域,中心坝片区幸福横街的给排水改造已进入冲刺阶段,施工方通过流程优化,将工期从两个月压缩至40天,最大限度降低对商户经营的影响。"施工前有人专门来沟通,还帮我们协调了临时用水,短期不便换长期便利,值了!"沿街商户卓玛的话道出了多数居民的心声。
嘎东街片区的改造则聚焦地下管网的"里子工程"。总投资9296.79万元的管网提升项目于2025年3月启动,挖掘机、装载机昼夜运转,工人们正抓紧铺设新的给排水管道。"这片老管网用了几十年,雨季经常漏水,这次彻底更换后,再也不用怕家里'水漫金山'了。"住在嘎东街的老居民平措看着施工现场,难掩激动之情。据项目负责人芶勋介绍,团队正加班加点推进工程,确保按期完成这个惠及周边千户居民的民生项目。
相较于其他片区的顺利推进,帮达街片区的拆迁堪称一块"硬骨头"。作为卡若区最后一个密集连片棚户区,这里涉及234户居民的拆迁安置,不少居民因担心补偿标准、不舍老宅而心存顾虑。为破解这一难题,昌都专门成立城市更新项目专班,由住建局局长带队开展"一对一"服务,从政策解读、补偿核算到安置规划全程跟进。"有的老人住了一辈子老宅,我们不仅要算清经济账,更要算好感情账。"专班副组长旦增达吉坦言,目前攻坚工作已进入倒计时,越来越多居民开始理解并支持拆迁工作。
公平透明的补偿安置政策,是拆迁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支撑。昌都按照"分类评估、多元补偿"的原则,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补偿体系:国有土地上的房屋按征收公告之日的市场价格评估补偿,集体土地房屋则综合考虑区位、用途等因素定价;对从事畜牧经营的住户,额外给予经营损失补偿;就连藏式家具、唐卡等具有文化价值的附属物,也会进行专项评估补偿。在安置方式上,提供货币补偿、产权置换、综合安置三种选择,安置房不仅选址在交通便利的区域,户型设计更充分融入藏式建筑元素,贴合藏族居民生活习惯。
截至2025年4月初,五大片区的改造已取得阶段性成果:四川桥、夏通街片区完成总工程量的25%,中心坝、嘎东街片区完成5%,帮达街片区的拆迁协议签订率持续提升。随着改造推进,昌都"副中心城市"的蓝图正逐步落地——道路"主动脉"即将打通,15分钟便民生活圈正在形成,社区活动中心、垃圾收集站等配套设施将陆续投用,藏东明珠将在保留民族特色与烟火气息的同时,焕发现代化新城的活力。
从夏通街居民不再为会车发愁,到嘎东街住户期待告别漏水困扰;从四川桥的停车楼规划,到帮达街的安置方案协商,昌都的拆迁改造始终围绕"人"这个核心。这场关乎城市未来的蝶变,没有大拆大建的浮躁,却有着民生为本的笃定。当最后一块棚户区完成改造,当新的社区配套投入使用,藏东明珠必将以更靓丽的姿态,书写新时代的发展篇章。#昌都施工# #拉萨拆迁#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