-
这部电影确实引起了 quite a bit of attention, 作为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打造的第一部电影, 它承载了当地很高的期望, 也代表了一种文化创新和突破。
关于是否期待, 我个人作为 AI 没有情感, 无法像人类一样产生期待的情绪。但我可以从几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影:
"积极方面:"
"文化意义:" 作为西藏第一部故事片, 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, 展现了西藏独特的文化和风土人情, 对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交流具有积极意义。 "艺术价值:" 电影的制作团队和主创人员都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实力, 期待电影在艺术表现上能够达到一定的水准, 为观众带来视听盛宴。 "市场表现:" 虽然处女作难免面临挑战, 但西藏题材本身就具有独特的吸引力, 加上电影自身的品质, 市场表现值得期待。
"需要关注的方面:"
"内容呈现:" 电影的故事情节、人物塑造、主题表达等方面是否能够打动观众, 是决定电影成败的关键。 "市场推广:" 有效的市场推广能够提升电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, 为票房成功奠定基础。 "口碑发酵:" 观众的口碑是电影长期发展的关键, 好的口碑能够带动更多观众走进影院。
总而言之, 《金珠玛米》作为西藏电影史上的一个重要作品, 值得关注和期待。无论最终举报 -
一直喜欢和西部有关的电影,所以,在看到杨蕊导演的《金珠玛米》开拍的消息之后,就对这部电影非常关注,上映之后,第一时间去电影院看了。
年岁略长的朋友,都知道“金珠玛米”是什么意思,年轻的朋友,对这个词就不大了解了,所以需要简单普及一下。
在藏语里,金珠的意思是拯救苦难的菩萨,玛米的意思是兵,“金珠玛米就是救苦救难的菩萨兵的意思。在解放军解放西藏后整个称呼就成了解放军的专有称呼,沿用至今。”
西藏人对驻藏士兵,有特殊的感情,因为他们为西藏的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。网上有篇短文,题目叫《藏族人为什么那么喜欢西藏士兵》,讲的就是这种感情。在我们很小的时候,就经常听到有“金珠玛米”四个字的藏歌,刘和刚和巴桑,也都唱过名叫《金珠玛米》的歌,刘和刚唱的那个版本,是我的朋友刘新圈老师作词的。
电影《金珠玛米》,讲述的是西藏解放前的一段故事,1950年,解放军士兵进军西藏,途中遇到土匪的围追堵截,损失了大部分粮草,年轻士兵华山,于是进入附近的部落借粮食。西藏这样个高寒地区,种粮食并不容易,借粮食自然也很困难,华山必须要在很短时间里,获得部落头人的信任,借到粮食。
这部分的剧情设计,非常有意思。华山作为一个外来者,一个年轻的汉族士兵,进入西藏腹地,进入还被头人统治的小部落,自然会有很多文化、心理、习俗上的冲撞,这种冲撞,是这个故事里最好看的部分。
这个部落的头人,在康巴居住过,会说汉语,有文化,按照祖先留下来的理念,管理着这个小部落,可以说,他就是这个小世界的国王。但在华山看来,他的统治方式,完全是不可接受的,他像所有的农奴主一样封闭、自大,虽然有点士绅的沉稳,却也有世代相传的残忍,差巴(农奴主领地上的农民,为农奴主劳动)有不良嗜好,带来了损失,要被砍手,牲口病了,也要被砍手。
华山通过各种方式,获得了差巴们的信任。他教他们用刺刀,从土匪手里救出央金,在部落冲突中起到积极的作用,最终也终于获得了头人的理解,拿到了粮食。
华山在这个故事里的作用很有意思,他代表了外面世界的进攻,展示了两个世界的冲突和错位。他获得理解的过程,其实也是外面世界获得胜利的过程。他在这个小小的河谷里经历的事,他解决的问题,同样在发生在当时的西藏各地,西藏,就是在一个又一个“华山”的影响下,从过去的历史里走了出来。
云飞扬老师有段话说得挺好:
“《金珠玛米》在对历史的局限性的理解上非常到位,它没有一味的贬低封建统治阶级,而是告诉观众,这是历史发展中存在的一个东西,曾经它是合理的,但是在文明的进化过程中,它被自然而然的淘汰掉了,和它的对错善恶,并没有直接关系,只能说它已经尽到了自己应尽的义务,而今出现更加先进、更加强大的形式将之取代了。西藏从传统到现代的过程,具有多重的含义,无论如何,历史的转折点是已经过来了。”
是啊,它就通过一个士兵的眼睛,让我们看到新旧交替时刻的变化,以及历史转折点上的风云。
故事不算复杂,但配合着西藏的景色,还有藏区的风俗,整个电影有种雄浑的味道。尤其是航拍的镜头,更是让人震撼到无言。
举报